为何刘文静坐拥两块免死金牌,却第一个被杀?

2024-05-18 15:15

1. 为何刘文静坐拥两块免死金牌,却第一个被杀?

在中国古代,每一次王朝的更迭,都会涌现出很多文臣武将,他们为新王朝的建立,都立下了不朽之功,也被称为开国功臣。但在王朝建立后,这些位高权重的开国功臣就成了皇帝的威胁,很可能会被以各种名义所干掉。
但皇帝为了表示自己是明君,不会滥杀大臣,尤其是那些开国功勋,会给他们吃“定心丸”,最常见的手段就是赐予开国功臣免死金牌,或称为免死铁券。大臣们就天真的认为,有了免死金牌后,自己多了一个护身符,甚至可以横着走。
历史的车轮告诉我们,免死金牌由皇帝所赐,最终解释权也归皇帝本人所有,他随时可以更改免死金牌的有效期和使用场合。一旦看某位大臣不顺眼,哪怕他手中有一沓免死金牌,那也是没任何用处,皇帝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出掉他。唐朝的一位开国功臣,皇帝曾赐给他两块免死金牌,但令他没想到的是,他居然是第一个被杀的大唐开国功臣,此人就是刘文静。
刘文静,出身于官宦世家,在他父亲去世后,袭父仪同三司。隋末时期,与晋阳宫监裴寂相交甚好,两人经常一起把酒言欢,畅谈天下大事。刘文静胸怀大志,一直想干一番大事业。公元617年,天下大乱,各地先后爆发了多次起义,当时的唐国公李渊镇守太原郡,就在蠢蠢欲动。刘文静看出了李渊的心思,就刻意结交李渊,两人几乎成了无话不谈的好哥们。
果然,不久后李渊就于太原起兵反隋,设置了大将军府,刘文静被任命为军司马,直接参与军事策划。在之后的进军路上,刘文静还曾亲自领军出战,潼关隋军就是被他一手击溃的,为大唐的建立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。尽管在李渊心目中,刘文静与裴寂还有些差距,但客观来说,刘文静的文韬武略并不输于裴寂。
唐军入主长安后,渊当上了唐王和大丞相,刘文静又被册封为鲁国公,授光禄大夫,转大丞相府司马。唐朝建立后,李渊登基称帝,又征拜刘文静为纳言,与丞相地位差不多。由此可见,对于刘文静的贡献,李渊还是比较认可的。之后,李渊就开始论功行赏,并且给开国功臣颁发了免死金牌。言下之意就是,跟着我老李打天下,我是不会亏待你们的,你们不用担心。
别的开国功臣都只得到了一块免死金牌,唯独刘文静一口气被赐了两块,这让他受宠若惊,并认为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被皇帝杀掉了,内心相当高兴。但后来,刘文静因讨伐薛举失败,被削了职,封地也被剥夺了,后在秦王李世民的帮助下,官复原职,但李渊对刘文静已经冷落了。
刘文静仍旧不知道收敛,觉得自己很牛叉,甚至发表一些对裴寂人身攻击攻击的言论,还在家中请了道士做法,以诅咒裴寂。此时被唐高祖李渊知道,就命人把他抓了起来,并很快就问斩了。被杀之前,刘文静从怀中掏出皇帝曾经赏赐的两块免死金牌,丝毫没有卵用,还是没能逃过一死。
据说,李渊刚开始只是打算敲打一下刘文静,并没想真的干掉他。真正置刘文静于死地的,而是宠臣裴寂,他对李渊说了这么一段话:“文静才略,实冠时人,性复粗险,忿不思难,丑言悖逆,其状已彰。当今天下未定,外有?偷校?袢羯庵??仃莺蠡肌!?/p>刘文静临死之前,突然想起了陶朱公范蠡的名言,不禁仰天长叹:“高鸟逝,良弓藏,故不虚也。”
一个朝代的衰败,就会有另一支新生力量的崛起。他们被赋予了开创新一个朝代的使命,但这个过程却是异常艰辛的。想当年刘邦就是如此,带着一帮兄弟四处打仗,多次险些丧命,手下那帮兄弟更是如此,跟随他打江山吃尽苦头。所幸最终开创新朝,有功之人自然得厚厚封赏。在唐朝的时候亦是如此,其中就有一位因功劳显著,皇上直接赏他两块免死金牌。要知道能有一块,就已经很了不得了,可他却有两块,可以看出他在朝中的地位非同一般。
此人就是刘文静,他的功劳几乎无人能与他相提并论,除了裴寂。他的出身也很高,家族都是官宦世家。起初刘文静在隋炀帝手下做了一个小官,非常不受重用,基本上就是一个县令。后来隋朝出现动乱,刘文静觉得李氏父子很有潜力,将来可能开创大事业。就在一旁为其出谋划策,为李渊在太原起兵提供很大的帮助。
李渊起义之后,刘文静建议联合外强以增加实力,增加成功的可能性。后来他亲自到突厥去面见首领,并最终获得他们的支持。这一点对于李渊来说,可谓非常重要。后来在与各路势力的较量中,刘文静同样贡献了不可或缺的智谋与功劳。因此非常受李渊的看重,在他称帝后,刘文静在朝野可谓位高权重。
但尽管他是当时唯一怀揣两面免死令牌的人,却成了首个被杀的臣子。刘文静自恃功劳巨大,就开始有点得意洋洋。一次李渊派他出征薛举的时候,他自以为打了这么多年的仗很厉害,丝毫听不进去李世民的任何建议,结果惨败。这让李渊很生气,气得当场免去他的一切职务。但李世民考虑到他之前的功劳,就多次建议父亲放他一马。最终他的处罚被免去,但在李渊心中的分量却开始减弱。
刘文静经过此事后,非但没有任何的敬畏,反倒觉得皇上怕他,而不敢动他,就变得更加的骄横了。经常出现诽谤朝廷和大臣的举动,这传到皇上耳里的次数越来越多,李渊忍无可忍,最终决定将其杀掉。刘文静临死前哭喊着自己有免死金牌,但是又有什么用呢?别说你有两块,有一车也救不了你。要知道,这免死牌可是皇上发给你的,他的话可比那块牌子管用。
可惜,刘文静至死都没有明白这么浅显的道理,以至于成为被皇上拿来第一个开刀问斩的人!

为何刘文静坐拥两块免死金牌,却第一个被杀?

2. 手握免死金牌的刘文静最后为啥难逃一死?

在唐朝开国功臣中,刘文静这个名字其实很一般,远没有长孙无忌、魏征这些来的厉害。但实际上,他的地位要高于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里面中的任何人。因为,他是李渊起兵的核心成员,是大唐立国的主要策划人,属于李唐王朝的奠基人。


当初李渊起兵晋阳,核心骨干除了几个儿子以外,最为倚仗两个人,一个叫刘文静,另一个则叫裴寂。
他们一个是晋阳令,为朝廷委派的晋阳行政长官,李渊名义上是在他的地盘上混。一个则是晋阳宫监,掌管晋阳府库,李渊起兵的钱粮物资都得倚仗他。
按理来说,这两个人应该是李渊起兵反隋道路上的最大阻碍,但乱世之秋,哪有那么多忠君之臣。刘文静和裴寂早早的就和唐国公府搅在了一起,在他们的支持下,李渊起兵非常顺利,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拿到了晋阳的掌控权。
更值得一提的是,当初李渊还没有起兵想法的时候,他和裴寂、李世民三人就已经在谋划。最终三人联手给李渊挖了一个坑,让李渊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睡了晋阳宫宫女,犯了死罪,不得已上了贼船,起兵造反。


李渊起兵之后,自封为大将军,而刘文静则是大将军府司马,裴寂则是将军府长史。在隋唐时期,司马和长史向来都是副职佐官。所以,从官职就看得出来,刘文静和裴寂二人,就是大将军府的二号人物,为李渊的左膀右臂。当然,李世民和李建成要除外。
后来李渊攻下长安,立代王杨侑为帝,进位大丞相。刘文静依然是李渊麾下司马,裴寂则依然是长史。此外,刘文静被封鲁国公,裴寂则被封为魏国公,要知道当时李世民也仅仅只是秦国公。
后来李渊称帝,刘文静作为开国元勋,被拜为纳言,位同宰相。甚至还与李世民和裴寂三人一同得到了“恕二死”的特权,这相当于多了两条命啊。
文静初为纳言时,有诏以太原元谋立功,尚书令、秦王某,尚书左仆射裴寂及文静,特恕二死。
此时的刘文静,可以说是风光无限,论功劳他是太原首谋,论地位,他是宰相加鲁国公,甚至于他还有两次免死罪的机会。


但是谁都没想到,距离李渊许下“恕二死”的承诺一年都不到,刘文静就被李渊给杀了。
话说这刘文静虽然风光,但一直却被裴寂压了一头。当年在晋阳,他是晋阳令,但裴寂却是晋阳宫监,晋阳宫可不归晋阳令管。后来在将军府,他是司马,裴寂却是长史,依然高他半头,在丞相府依然如此。而在李渊称帝之后,他是纳言,裴寂则是尚书仆射,依然高他半头。
总之,只要有裴寂在,刘文静永远都只能是大唐第二功臣。这对于刘文静来说,其实是比较憋屈的,在他眼里,裴寂无论能力还是贡献,都不如他。
当初晋阳起兵坑李渊,谋略是刘文静弄的,威胁告发是李世民做的,裴寂只不过是在晋阳宫找了几个宫女。


而后来刘文静征战四方,连突厥,取长安,败桑显和,退屈突通,可谓是战功赫赫,最终才得以封爵拜相。而裴寂不过是跟着李渊身边,从太原走到了长安,动了动嘴皮子,拥其称帝,结果却能压他一头。
每每想到这些,刘文静不服,他底下的兄弟们也不服。是故,刘文静与裴寂势同水火,甚至于对于李渊的偏小也多有不满。后来刘文静因为在家中请巫师做法驱邪,被人诬告谋反。李渊将其收押候审,而负责审理此案的,便有刘文静的死对头裴寂。
虽然当时李世民等人都在为刘文静求情,刘文静自己也否认有谋反之意,而且关键是此案并没有证据能说明刘文静他造反了,当时作为主审官员的萧瑀都站出来为刘文静说话,但是裴寂却力主刘文静后患无穷。最终,李渊听了裴寂的,斩了刘文静。


从这里来看,这似乎就是一场刘文静与裴寂的个人恩怨。但其实,许多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,斩刘文静的不是裴寂,而是李渊。如果不是李渊决心要斩刘文静,仅凭裴寂一个人,在没有谋反实证的情况下,如何能够推倒位高权重的刘文静?
那么,李渊为何要杀刘文静,仅仅是因为他对自己不满或者不敬吗?对于一个不以残暴著称的帝王来说,说不过去。要知道前不久他还许诺给刘文静“恕二死”的特权,如今因为一些情绪就来自己打自己的脸,明显不划算。
事实上,李渊要杀刘文静,不是要给自己立威,更不是要给裴寂出头。他的目标只有一个,那就是自己的儿子李世民。


和裴寂不一样,一直以来,刘文静都是李世民的人,在晋阳起兵之前,二人就是惺惺相惜的好友,晋阳起兵之后,两人更是并肩作战。而在李渊称帝之后,李世民更是将其调入了自己的元帅府,成为了元帅府长史,成为了秦王的助手。所以,李渊除掉刘文静,其实就是除掉了李世民的一大臂膀。
当然,这里有个问题就是刘文静死得太早了,武德二年,李渊登基不久,天下未定。他还需要李世民去为其征战天下,所以并没有打压李世民的理由。就算是李渊有这个想法,但是也不会表现出来,否则后来他就不会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,给他天策府这么一张底牌了。
所以,李渊的举动并不是要打压,削弱李世民,而是要敲打,告诫李世民。

3. 刘文静之死?

《新唐书》和《旧唐书》上都专门有刘文静的列传啊,并不比其他功臣少,在其他人的纪或传里也常有提及的。
刘文静之死两书上记载差不多:
刘文静自以为才能远远超过裴寂,又屡屡立有军功,而裴寂仅因是高祖旧交,地位反而在他之上,因之心中不平。每次议论大事,故意和裴寂作对,由此与裴寂产生了隔阂。刘文静有一次与其弟通直散骑常侍刘文起宴饮时,酒后口出怨言,拔刀击柱,说:“一定要斩杀裴寂!”恰巧家中几次出现妖怪,刘文起为此忧虑,便召巫师来家,夜间披发衔刀,作法驱除妖孽。偏偏刘文静有个爱妾失宠,便把此事告诉其兄,妾兄遂上告刘文静谋反。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,派遣尚书左仆射裴寂和民部尚书萧瑀审讯。刘文静说:“起义之初,我为司马,估计与长史地位相当。如今裴寂已官至仆射,居于甲第,赏赐无数。臣的官爵赏赐和众人无异。东征西讨,家口无托,确实有不满之心。”高祖对群臣说:“刘文静此言,反心甚明。”李纲、萧瑀都认为刘文静不是谋反,秦王也认为刘文静在义旗初起之时,先定非常之策,事成才告知裴寂,及至平定京师,二人地位和待遇悬殊,故只认为刘文静有不满情绪,并无谋反之心,极力想保全他。但高祖素来疏远猜忌他,裴寂又乘机说:“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,但生性猜忌阴险,忿不顾难,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。当今天下未定,外有劲敌,今若赦他,必遗后患。”高祖下旨杀刘文静、刘文起,并抄没其家产。刘文静临刑之前,拍着胸口长叹道:“‘高鸟尽,良弓藏。’果非虚言!”死年52岁。

刘文静之死?

4. 刘文静之死?

我觉得因为刘文静是李渊时期的大臣,而李渊不喜欢刘文静,对他比较打压,所以当时的史官可能记载他的事迹就比较少。   刘文静(568-619) 唐初大臣。彭城(今江苏省徐州市)人。字肇仁。世居京兆武功(今陕西省武功县)。隋末,任晋阳(今山西省太原市)令,与晋阳宫监裴寂结交。李渊时为太原(今山西省太原市)留守。他联络裴寂与李世民,协助李渊出兵反隋,并奉渊命出使突厥。李渊在太原起兵,他亦随军南下,俘隋大将屈突通。唐立,任纳言,助修律令,并助李世民击灭薛仁杲,任民部尚书、陕东道行台左仆射,封鲁国公。619年,因裴寂更受李渊亲信,这为刘文静所不平,为此在议论朝政时常常与裴寂对立,彼此矛盾极深。
  据《旧唐书》本传载:刘文静曾与他的弟弟通直散骑常侍文起酣宴,酒后狂言,拔刀击柱道:“必当斩裴寂耳!”这原本是喝醉后感情冲动,理性失去控制的宣泄,但被一个失宠的姬妾听见,把话报告了皇帝说他要谋反。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,将刘文静、文起兄弟双双杀害,家产籍没。 
  父亲刘韶,隋朝时死于战事,赠上仪同三司。刘文静仪表壮伟,才干卓异而多谋略。因其父身死王事,袭父仪同三司。隋末时为晋阳县(治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)令,与晋阳宫监裴寂相交甚好。有天晚上,同宿一处,裴寂望见城上烽火,仰天叹道:“卑贱到了极点,家遭贫穷,又逢战乱,何处是安身之处啊!”刘文静笑道:“世途如此,时局可知。我二,人彼此投合,何必为卑贱发愁呢?”
  大业十三年(617),唐国公李渊镇守太原郡(治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,与晋阳县治同郭),刘文静看出李渊胸有大志,便深相交结。他又仔细观察了李渊之子李世民,对裴寂说:“唐国公之子不是平常之人,豁达有如汉高帝,神武好似魏太祖,其人虽然年轻,实为上天赋予。”裴寂开始并不认为是这样。后来刘文静因与李密结亲犯了罪,炀帝下令拘于太原郡监狱。李世民认为刘文静是可以共谋大事之人,便去狱中探望。刘文静大喜道:“天下大乱,非有商汤、周武、高帝、光武之才不能平定。”李世民说:“您怎么知道没有这样的人呢?只恐平常的人看不出罢了。我今日到狱中看您,并非出乎儿女私情。时局如此,故而前来与君共商大计。请试谈一下您的看法。”刘文静说:“如今李密长期围攻洛阳,皇上流离迁徙淮南,跨州连郡的大“贼”与阻碍山泽的小‘盗’已有几万起了,只等待真主驾马驱驰去夺取。果真能够顺应天命人心,举起义旗大呼,则天下不难平定。现今太原郡逃避盗贼的百姓都来到此城之中,我任县令几年,知道哪些人是豪杰之士,一旦互相召呼着聚集起来,可以得到十万之众,令尊所领之兵又将近几万,君言出口,谁敢不从?乘虚入关,号令天下,不到半年,帝业可成。”李世民笑道:“君言正合我意。”于是安排布置宾客,暗中筹划起义,准备待机而起。刘文静担心李渊不同意,知道李渊与裴寂友情深厚,便介绍裴寂与李世民相交,得以沟通谋划和计议。
  不久,太原副留守高君雅兵被突厥打败,留守李渊受到弹劾。李世民又让刘文静与裴寂劝说李渊道:“如今大乱已经发作,公处嫌疑之地,其势不能图全。今部将兵败,因罪被拘,事情确实急迫,应当拿出办法来。晋阳之地,兵强马壮,宫监之中,府库盈积,以此举事,可立大功。关中天府之地,代王年纪幼小,权贵豪强并起,不知应当从谁。望公发兵西向,以图大事,何必受单身使者的囚禁呢?”李渊认为说得对。当时李世民暗中结纳敢死之士,与刘文静等商议,约定日期发兵,遇上李渊获释而止。李世民让刘文静伪造炀帝敕命,说要“征调太原、西河、雁门、马邑诸郡年二十以上、五十以下的人都服兵役,约定年终在涿郡集结,将伐辽东。”由此民心大乱想反的人越来越多。刘文静趁机对裴寂说:“公难道没听说过‘先发制人,后发制于人’的话么?唐国公名应图谶,闻于天下,何故推延时日,自寻灾祸呢?应劝说唐国公即刻起义。”刘文静又威胁裴寂说:“况且公为宫监,而让宫人侍奉宾客,公死而无憾,为何要连累唐国公呢?”裴寂大为恐惧,便常常督促李渊早日发兵。恰巧马邑郡人刘武周杀死太守王仁恭,自称天子,带领突厥兵众,准备进犯太原。李世民派刘文静及长孙顺德等以讨伐刘武周为名,划分区域召募士兵;又让刘文静与裴寂伪造敕命文书,调出宫监库物以为发兵之用。 
  正准备发兵之时,遇上副留守王威、高君雅疑忌而有二心。刘文静与鹰扬府司马刘政会造作事关重大的紧急奏疏,到留守府上告发王威、高君雅二人谋反。等李渊与王、高二人共同议事时,刘文静上前报告说:“有密状告发谋反之人。,’李渊指着让王威等取状观看,刘政会不肯给,说道:所告的是副留守之事,惟有唐国公可以观看。”李渊装出惊讶的神色说:“怎么会有这样的事呢?’’看罢密状,对王威说:“此人告发公等,怎么办?”高君雅大骂说:“这不过是谋反的人想杀我罢了!”刘文静大声命令左右士卒绑缚了王、高二人、从此开始发兵。
  李渊建大将军府,以刘文静为军司马。刘文静劝改换旗帜以彰义举,又请连结突厥以增兵威,李渊都采纳了。刘文静奉命出使突厥,始毕可汗问:“唐国公起兵,是想干什么?’’刘文静说:“先帝废嫡嗣而传位后主,故而天下大乱。唐国公为国家近戚,担心王室毁灭,故起兵想废黜不当即位者。希望与可汗兵马一同进入京师,百姓、土地归于唐国公,财帛和金宝归于突厥。”始毕可汗大喜,立即派遣其将康鞘利率领2000骑兵随刘文静而来,又献马1000匹。李渊高兴地说:“非公善于言辞,怎能有此收获?”不久,刘文静率兵在潼关与留守长安的隋将屈突通部下桑显和苦战,半日死亡数千人。刘文静估计隋军稍怠之时,暗中派遣奇兵掩袭其后,隋军大败。屈突通的兵马尚有数万,企图逃向东都洛阳。刘文静派兵追击,屈突通兵败被擒。新安县以西全部平定。刘文静转任大丞相府司马,进授光禄大夫,封鲁国公。
  义宁二年(618),唐王李渊受隋禅让,即皇帝位,改国号为唐,年号武德,是为唐高祖。高祖任命刘文静为纳言(即侍中)。不久,薛举进犯泾州(治今甘肃省泾川县北泾河北岸),高祖以秦王李世民为元帅出兵征讨。恰巧元帅有病,遂委托元帅府长史刘文静与司马殷开山出战。刘文静不听元帅告诫而听殷开山之计,大败而还,被除去名籍。随之又从秦王征讨薛举,因功恢复了官爵和封邑,任命为民部尚书、领陕东道行台左仆射。武德二年(619),随秦王镇守长春宫(在今大荔县朝邑镇西北)。
  刘文静自以为才能远远超过裴寂,又屡屡立有军功,而裴寂仅因是高祖旧交,地位反而在他之上,因之心中不平。每次议论大事,故意和裴寂作对,由此与裴寂产生了隔阂。刘文静有一次与其弟通直散骑常侍刘文起宴饮时,酒后口出怨言,拔刀击柱,说:“一定要斩杀裴寂!”恰巧家中几次出现妖怪,刘文起为此忧虑,便召巫师来家,夜间披发衔刀,作法驱除妖孽。偏偏刘文静有个爱妾失宠,便把此事告诉其兄,妾兄遂上告刘文静谋反。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,派遣尚书左仆射裴寂和民部尚书萧瑀审讯。刘文静说:“起义之初,我为司马,估计与长史地位相当。如今裴寂已官至仆射,居于甲第,赏赐无数。臣的官爵赏赐和众人无异。东征西讨,家口无托,确实有不满之心。”高祖对群臣说:“刘文静此言,反心甚明。”李纲、萧瑀都认为刘文静不是谋反,秦王也认为刘文静在义旗初起之时,先定非常之策,事成才告知裴寂,及至平定京师,二人地位和待遇悬殊,故只认为刘文静有不满情绪,并无谋反之心,极力想保全他。但高祖素来疏远猜忌他,裴寂又乘机说:“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,但生性猜忌阴险,忿不顾难,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。当今天下未定,外有劲敌,今若赦他,必遗后患。”高祖竟听信其言,杀掉了刘文静及刘文起,并抄没了他的家产。刘文静临刑之前,拍着胸口长叹道:“‘高鸟尽,良弓藏。’果非虚言!”死年52岁。
  刘文静为纳言时,高祖曾有诏书说,秦王及裴寂,刘文静三人为太原元谋功臣,“特恕二死”(即可以赦免两次死罪)。不料刘文静头一次犯死罪,就被杀死了。贞观三年(629),太宗李世民恢复了刘文静的官爵。

5. 刘文静怎么死的

刘文静自以为才能远远超过裴寂,又屡屡立有军功,而裴寂仅因是高祖旧交,地位反而在他之上,因之心中不平。每次议论大事,故意和裴寂作对,由此与裴寂产生了隔阂。刘文静有一次与其弟通直散骑常侍刘文起宴饮时,酒后口出怨言,拔刀击柱,说:“一定要斩杀裴寂!”恰巧家中几次出现妖怪,刘文起为此忧虑,便召巫师来家,夜间披发衔刀,作法驱除妖孽。偏偏刘文静有个爱妾失宠,便把此事告诉其兄,妾兄遂上告刘文静谋反。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,派遣尚书左仆射裴寂和民部尚书萧瑀审讯。刘文静说:“起义之初,我为司马,估计与长史地位相当。如今裴寂已官至仆射,居于甲第,赏赐无数。臣的官爵赏赐和众人无异。东征西讨,家口无托,确实有不满之心。”高祖对群臣说:“刘文静此言,反心甚明。”李纲、萧瑀都认为刘文静不是谋反,秦王也认为刘文静在义旗初起之时,先定非常之策,事成才告知裴寂,及至平定京师,二人地位和待遇悬殊,故只认为刘文静有不满情绪,并无谋反之心,极力想保全他。但高祖素来疏远猜忌他,裴寂又乘机说:“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,但生性猜忌阴险,忿不顾难,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。当今天下未定,外有劲敌,今若赦他,必遗后患。”高祖下旨杀刘文静、刘文起,并抄没其家产。刘文静临刑之前,拍着胸口长叹道:“‘高鸟尽,良弓藏。’果非虚言!”死年52岁。

刘文静怎么死的

6. 说一下刘文静的死因

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,并于酒后狂言,结果被小妾告发谋反。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,将刘文静处斩,抄没其家。
蒙冤被杀
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,又听信裴寂谗言,遂将刘文静、刘文起处斩,抄没其家产。刘文静临刑之时,抚膺长叹道:“高鸟尽,良弓藏。’此言不虚啊!”他时年五十二岁。
平反昭雪
贞观三年(629年),已经继位为帝的李世民为刘文静平反,追复其官爵。 
天宝六载(747年),刘文静获得“配享太庙”的殊荣,灵位被放入高祖庙庭。
大中二年(848年),唐宣宗将三十七位功臣的画像挂在凌烟阁内,刘文静也位列其中。 
轶事典故:
刘文静早年常与裴寂同宿。面对城头烽火,裴寂叹息道:“贫贱到如此地步,又赶上世事离乱,我们当如何保全自己呢?”刘文静却笑道:“世途如此,时事可知。形势是可以预知的,你我二人相处投合,又何必忧虑贫贱?”

拓展资料:
刘文静(568年-619年),字肇仁,京兆武功(今陕西武功)人,祖籍彭城(今江苏徐州)。唐朝宰相、开国功臣。
刘文静原为晋阳令,后联络裴寂与李世民,协助李渊起兵反隋,并奉命出使突厥。后随军南下,击败桑显和、俘获屈突通。唐朝建立后,刘文静出任纳言,成为宰相。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,历任户部尚书、陕东道行台左仆射、鲁国公。
武德二年(619年),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,并于酒后狂言,结果被小妾告发谋反。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,将刘文静处斩,抄没其家产。
早期事迹:
刘文静早年因父亲刘韶战死,袭任父职,授为仪同三司。他姿仪俊伟,才干突出,生性倜傥而有权谋。隋朝末年时担任晋阳(今山西太原)县令,与时任晋阳宫监的裴寂结为好友。
(参考资料:刘文静——百度百科)

7. 说一下刘文静的死因

刘文静的死因是裴寂,杀人的是高祖。秦王府不露声色的出去了政治上的绊脚石,还落了个好名声,一箭双雕。
武德二年(619年),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(在今陕西大荔)。他自认为才能在裴寂之上,且又屡建军功,但地位却远不如裴寂,因而心中不平,常在议论朝政时与裴寂对立,凡是裴寂赞同的都要加以反对。二人之间从此矛盾颇深。
后来,刘文静与兄弟刘文起饮宴,醉后口出怨言,拔佩刀劈砍厅柱,称定要斩杀裴寂。恰巧家中几次发生妖祟之事,刘文起便召来巫师,在夜间披发衔刀,作法驱除妖孽。这时,刘文静有个失宠的小妾将此事告诉其兄,让他向皇帝告变,诬称刘文静谋反。唐高祖将刘文静交付属吏,命裴寂与萧瑀审讯。
但裴寂却趁机进言道:“刘文静的才能、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,但生性猜忌阴险,忿不顾难,其丑言怪节已经显露。如今天下未定,外有劲敌,若赦免刘文静,必贻后患。”唐高祖对刘文静本就有猜忌之心,又听信裴寂谗言,遂将刘文静、刘文起处斩,抄没其家产。

拓展资料:
刘文静(568年-619年),字肇仁,京兆武功(今陕西武功)人,祖籍彭城(今江苏徐州)。唐朝宰相、开国功臣。
刘文静原为晋阳令,后联络裴寂与李世民,协助李渊起兵反隋,并奉命出使突厥。后随军南下,击败桑显和、俘获屈突通。唐朝建立后,刘文静出任纳言,成为宰相。后随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,历任户部尚书、陕东道行台左仆射、鲁国公。
武德二年(619年),刘文静与裴寂产生隔阂,并于酒后狂言,结果被小妾告发谋反。唐高祖听信裴寂谗言,将刘文静处斩,抄没其家。
参考资料:百度百科-刘文静

说一下刘文静的死因